桂在学习
冯 刚 杨小青
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,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也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。2025年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提出:“新征程上,必须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,着眼增强人民精神力量,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。”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,深刻把握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,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水平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道德力量。
深刻把握新时代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
职业道德,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,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,包含对职业责任的认知、对职业规范的遵守以及对职业价值的追求等,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、职业与职工、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,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,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。
贯彻落实《纲要》精神、全面提升职业道德建设水平,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职业道德的丰富内涵。《纲要》指出:“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、诚实守信、办事公道、热情服务、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,使之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,转化为广大从业者的自觉行动。”爱岗敬业体现的是职业态度,要求从业者热爱本职工作,恪尽职守,勤勉奉献,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、创造价值。诚实守信作为职业操守,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基石,在职业活动中,体现为诚实无欺、信守承诺、公平交易、依法经营,反对弄虚作假、坑蒙拐骗、商业欺诈。办事公道作为职业规范的准则,是社会公平正义在职业领域的直接体现,是维系职业公信力、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要求。其要求从业者在处理职业事务、开展职业行为、分配职业资源时,秉持公心、不徇私情、一视同仁、客观公正。热情服务体现了职业价值的人民属性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于为人民服务,无论是公共服务领域还是市场经济主体,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强化服务意识,提升服务效能,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职业价值的升华。奉献社会的职业境界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,体现了从业者超越个人利益、心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崇高情怀。奉献社会精神是激发职业潜能、凝聚奋斗力量、引领社会风尚的强大动力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精神高度和道德标杆。
职业道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
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激发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夯实行业发展支撑,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基础,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保障。
职业道德建设能够筑牢个人价值根基。人的现代化代表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方式,也标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程度和结果。道德力量的发挥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,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职业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,大约占据人生命时长的三分之一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产出的任何成果、创造的一切成绩、实现的所有突破,不仅是其专业技能的体现,也离不开职业道德的托举。这种托举深刻体现为职业道德对职业活动的赋能与校准,确保从业者的职业行为服务于正当目的并产生正向社会效益。在面对利益冲突时,职业道德提供伦理准则,避免职业资源被不当利用;在面对复杂情境时,职业道德确立行动坐标,指引人坚守原则、崇德向善。当个体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,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,便能形成恒久的职业热忱,干事创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同时,当个体将职业道德外化为自觉行动,便能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,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,树立起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价值目标,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,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。
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夯实行业发展支撑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,而这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。道德力量内蕴着规范市场秩序、引导科技向善、强化环保责任等要求,能够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涵养后劲,以行业的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《纲要》提出,“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业规范。”应推动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、商会切实履行职业道德建设责任,建立健全导向正确、契合时代、特色突出、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,为职业活动提供科学指引。不断强化行业的自律功能,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经营活动。总结运用职业道德建设成果,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引导作用。当行业形成行业自律与立法规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,形成践行职业道德受鼓励褒奖、违背职业道德受谴责惩戒的鲜明导向时,便能够有效遏制恶性竞争、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,促成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的行业风气。这有助于促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,使行业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社会公众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行业支撑。
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厚植社会文化基础。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既离不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,也离不开思想的引领、文化的滋养、精神的支撑。其中,道德力量能够提高社会活力、涵养新风正气、塑造良好形象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。《纲要》明确提出,“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,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牢固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、体现新时代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,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水平,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弘扬新风正气,以优良行风带民风、促社风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道德力量。”这一要求深刻揭示:加强职业道德建设,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,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,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总体工作统筹推进,作为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;通过制度建设、文化浸润、舆论引导等方式,培育知荣辱、讲正气、作奉献、促和谐的良好风尚,让社会充盈新风正气、活力涌流。当尊崇职业道德成为社会共识,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更为扎实的社会文化根基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凝聚起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。
系统施策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走深走实
贯彻落实《纲要》精神,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动能,关键在于找准着力点,系统施策、协同发力。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固本培元、以实践养成立根塑魂、以环境优化润心聚力,三位一体、综合施策,方能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、展现新作为。
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。培育劳动者的职业素质,教育是根本途径。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,形成全学段紧密衔接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,并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要求创新教育形式,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,让学生全面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、主要内容、原则要求等,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、职业观、就业观,用实际行动点亮道德之光。在岗前、入职及岗位轮训等阶段开展全链条职业培训,促使从业者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职业准则,外化为职业习惯。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,从不同时代的道德模范及其事迹中挖掘精神财富,创新宣传先进人物、楷模事迹的机制和方式,推动尊崇职业道德、践行职业道德成为更多从业者的自觉选择。重视家教家风对于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,涵养深度认同职业道德的家庭氛围,通过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家庭成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,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。
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养成。“道不可坐论,德不能空谈。”职业道德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要融入日常、化作经常。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、职业形态日益多元的今天,职业道德的时代内涵也在丰富拓展。因此,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,引导各行各业弘扬新风正气。开展礼仪礼节体验教育,重视职业仪式,规范职业礼仪,深刻彰显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意涵。注重挖掘重要节日与行业性节日中的职业精神资源,从节日活动中提炼职业道德实践的鲜活素材,使节日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“补给站”。持续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,鼓励从业者将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,立足岗位、奉献社会。加强职业领域诚信建设,促成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的良性机制,引导广大从业者诚实立身、信用兴业。
优化职业道德建设环境。职业道德建设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,有赖于多维度工作的协同推进。要从顶层设计着眼,把各行各业中已形成共识、发展成熟且便于执行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规范,以法治方式推进职业道德建设。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,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吸收养分,并结合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进行生动诠释,涵养广大从业者的品行修为,增强其正心明道、怀德自重的内生力量。加强行风建设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、商会等组织的自查功能,推动各行各业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。开展专项整治,让败德违法者付出代价,形成警示震慑效应。加强线上线下职业道德宣传工作,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丰厚道德滋养。
【作者单位: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;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(22JDSZKZ07)阶段性成果】